华粹影像(成都摄影棚专业租赁)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611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荆州青年成国际摄影界大腕 一幅作品拍卖价30万美元

[复制链接]

3313

主题

0

好友

4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4-9-23 09:22:03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1.jpg
  王庆松到最后也没有明确告诉我,他是如何从中部一个边缘小镇的青年,成为一位国际摄影界大腕的。

  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的摄影群展《中国当代摄影2009-2014》,展出52位/组艺术家的摄影、装置及影像作品。我问美术馆里的朋友:“中国当代摄影里,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谁?”

  “王庆松。”对方脱口而出。

  王庆松在展览中展出了三张代表性作品,分别叫《跟我学》、《跟他学》、《跟你学》。三张照片的创作时间跨度超过十年,不同于传统的纪实摄影,王庆松把自己扮演其中,变成“书呆子”、“戴着吊瓶上课的学生”、“严板的教授”,讽刺当下的教育问题对人的异化。

  “摄影的本质就是现实主义。”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,王庆松顶着他蜿蜒而稀疏的头发,出现在我面前,对我说。

  这是活脱脱一副中国小镇里成长的郁郁寡欢的青年形象,皮肤黝黑,搭着个随意的T恤,揣着烟,眼神里散射出无聊而无畏的景象。这几乎让人很难把他和中国当代摄影“最昂贵的摄影师”相联系起来,早从2006年起,他的一张作品就在拍卖行拍到了30万美元。

  边缘状态中的挣扎

  出生在湖北荆州的王庆松所经历的一生,相比他的作品,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喜剧。

  按王庆松的话来说,他的青春期,在刚刚开始准备叛逆的时候,就已经结束了。这导致了日后青春期的阴影,在他的创作岁月中,一直耿耿于怀。灰色而忧郁的心理轨迹一直残存在他的作品中。

  14岁上初中那会,王庆松刚准备着青春期的叛逆,跟母亲吵架,父亲正好要出差,母亲对他说:“看你爸回来收拾你。”结果,等回来的不是父亲的皮鞭,却是父亲在出差途中翻车的噩耗。

  “我父亲是江汉石油学院1978年刚改建后第一个因公去世的,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不愿与人聊天,巨大的压抑感,即使看到身边各种使坏的人,我都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和他们聊天。”王庆松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,点燃后慢慢地说。

  高中毕业后,王庆松因家庭生活压力,顶了父亲的职,去到父亲的油田钻井队上班。他清楚地记得,那是在1983年。之后,他以一边在油田上班一边考学的方式,考了8年,终于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。失败而自卑的情绪仍然紧紧缠绕着他。

  1993年,毕业没多久的小镇青年,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去北漂。“1992年的时候,我去北京看了一个展览,发现很多人在展厅做笔记。我就特别激动,想起1980年代考学的理想。我觉得北京可能会实现我的个人理想。”他猛吸了一口烟,回忆说。

  然而,理想主义并不能给小镇青年带来生活上的改观,他在北京面临艰苦的环境。他开始创作大量艳俗的绘画,这是他的发泄途径之一,就好像这时刻才能产生快感。1992年之后,当时的社会思潮,是开始市场经济,人的思想一下都在发生很大变化,艺术家们开始把作品卖钱,就连给王庆松提供住处的房东,也屡次希望通过警察查岗的方式,赶走这位付不起房租的艺术家。1995年那年,潦倒的艺术家搬了5次家。

  日子几乎暗无天日之际,来了一位对他颇为赏识的老板,声称一年资助8万元要帮助这位小镇青年艺术家,这把王庆松给吓坏了。“只要8000元就行。”他低声回应。王庆松盘算了一下,当时自己无任何生活来源,一个月只要花费一两百元就可以养活自己。“素面1元,加肉2元,很便宜。自己下面更节省。冬天更简单了,烤馒头加榨菜,一元钱烧条鱼。”他说。

  这位当时异常阔绰的大佬花了4万元帮王庆松在北京宋庄租下一个工作室,甚至要把自己的吉普210的车丢给王庆松。“车没要,养车也挺贵的。”王庆松说。王庆松从自己1996年画的作品中挑出一些作为患难之中的答谢,就在王庆松认为苦日子将熬出头之际,这位伯乐却因为三角债的问题,在3个月后宣布破产,王庆松赠送的画也全被抵押给银行。自此,王庆松在后来的十几年再也没见过这位恩人。

  王庆松准备最后一搏。2000年的时候,王庆松准备做一个摆拍的摄影作品,类似中国古代名画《韩熙载宴图》。“文革摄影一直对我影响着,1980年代我看到有本摄影杂志讲到关于雷锋的拍摄过程,跟我们想象的新闻不太一样,是摆拍的。反思文革的时候,讲了很多假大空的新闻,我感觉在当代社会中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做摄影的。”他说。

  王庆松把自己所有的油画将近20张统统打包卖了1万元,加上母亲去世国家所补发的10个月工资,凑了2万元,请了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和一堆群众演员,摆拍出《老栗载宴图》。自此开始,王庆松凭借自己独特的摄影题材,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
  主流世界里的生生息息

  2002年开始,小镇青年王庆松终于可以通过售卖作品来养活自己了,这让他松了一口气。他开始频繁参与到国际上的一些摄影节,他的作品在西方获得巨大的轰动。

  “2006年我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获了一个大奖,去那里感觉很多人都认识我。然后我去西方大学里做讲座的时候,也有很多学生认识。甚至西方很多写社会学的著作,把我的作品当插图。现在西方摄影节邀请我,也有把我作品当摄影节海报、封面,让我当特约嘉宾,那些摄影节总策划和主席,天天陪着你去转,吃啊喝啊,把你当成功的老人似的。”王庆松说道。

  如今,收藏王庆松作品的国外美术馆,大约有近50家,包括纽约MOMA在内很多重要美术馆都收藏了他的作品。在去年王庆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5个版,被国外艺术机构一扫而光。

  “2006年,我的作品第一次在纽约苏富比上拍,30多万美金成交。当时拍完凌晨1点多,好多人跟我打电话,问我还有没有那张《跟我学》,我当时做了20张小版,10张大版。”王庆松忍不住笑道。但他的笑声有点怪怪的,我问他怎么回事。“那些照片是当时拍卖半年前就让画廊全卖掉了,当时就1000至2000美金卖的。”

  市场好了之后,王庆松有意要去控制自己的市场版数,从最初每件作品10张大的、20张小的两个尺寸版本,削减到如今8张同尺寸的版数,他希望未来能缩减到3个版数。而他每年的创作量,目前只有1~2张作品。

  “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,只是一把很小的绣花针,轻微的刺痛,不希望像板斧。绣花针,是长期的,慢慢扎个上万针,我这个人也无可救药了。”他说,“我希望摄影,应该稍微柔一点,话别说狠,形式也别太明显了,太明显就成符号,成为流行,但这种认可造成一种虚假认可。”

  现在,声名远播的王庆松想用自有的资金,投资拍一部电影——他总认为自己的摄影言之未尽,电影讲述一对兄弟,从荆州这个小城市出来,来到大城市后的命运起伏。他想用更多对话的形式,谈到社会的一些问题。

  “电影叫什么名字?”我不禁好奇。

  “《烂兄滥弟》。有一点悲凉的意味。灿烂也是一种虚假的,徒有其表的。”他把烟头摁灭,冷静地说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Chinatree Inc. 51010602000430 ( 川B2-20070068-9 )

GMT+8, 2024-11-27 17:36

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回顶部